【这里最早叫“中国”】探寻德孝文化之根

发布时间:2017-05-10 18:10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上古故事(三)——舜帝与虞舜文化

图为舜帝陵。 解康生摄

巍峨绵延的中条山腹地,绽放着4000多万年前的“一缕曙光”,点燃了180万年前“一堆圣火”,华夏民族从这里一路走来,生生不息。

4500年前的上古时期,尧舜禹又相继在这里建都,奠定了“帝王所都为中”的“古中国”,开启了中华文明。

这其中,受帝尧禅让、禅让大禹、延续了“尧天舜日”的帝舜,至孝至善,载厚载德,成为中华民族“德圣”、“孝祖”。

史料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建都于蒲坂,卒于鸣条。帝舜的足迹遍及河东,其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德孝文化,浸润、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勾勒出一幅幅缔造文明的历史画卷。

如今,运城市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实现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不仅使社会风气得以好转,而且助推经济转型,提升文化旅游品位。

“天下明德”,舜帝德孝踪迹遍布河东大地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运城,这片充满太多舜帝故事的土地,犹如一本厚厚的无字书,承载着舜帝古国的千年沧桑,书写着“古中国”的文明历程。

史料记载,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

作为舜帝故里,在永济市、盐湖区和垣曲县,舜帝的遗迹遗存、考古发现、碑记石刻,以及典籍记载、历史典故、民间风俗不计其数。

初夏之际,登上舜帝躬耕之地垣曲县境内的历山,目之所及,植被旺盛、沟壑纵横、山峦奇秀、飞瀑奔腾。南天门、松林阵、斩龙台、舜王犁沟等与舜帝传奇故事有关的景点多达30余处。

踏上舜王坪的草甸,绿草如茵。垣曲县博物馆馆员姚海河说,这里海拔2358米,是晋南第一高峰。坪上5000余亩亚高山草甸,为舜王躬耕之地。他说,如果七八月间来,草甸上会繁花似锦,犹如天宫飘落的地毯。《史记·五帝本纪》就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如今,垣曲县的“舜文化研究会”,还搜集整理出《继母肆虐》《躬耕历山》《尧王访贤》《落井下石》等100余个关于舜的民间故事。

虞舜继帝位后建都于蒲坂,即现在的永济市西部。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资料显示,古代的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等。  位于黄河岸边的永济市张营镇舜帝村,古时称诸冯,也称姚墟。村里现尚保存有清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镌立的一块舜帝故里通碑,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八个大字。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励精图治,以德治国,为后世敬仰。那么,他死之后又葬于何处?《孟子·离娄下》载:舜卒于鸣条。揭开了谜底。

舜帝陵就位于鸣条岗上盐湖区北部的曲马村。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

帝陵,把帝王的辉煌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功德谱上。

今天的舜帝陵景区总占地1778亩,分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四大部分。记者置身其中,深感后人对舜帝的尊崇。只见舜帝陵神道上的连理神柏,世间罕见;陵冢上五子古柏,苍劲肃穆。砖砌的方形墓冢,高3米,周长51米。陵前嵌有“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绕陵北行约30米即是皇城,又名礼乐城。在皇城正殿内供奉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皇城城墙高大,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完好。

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顾问、运城学院教授柴继光认为,虞舜在河东留下了许许多多可资追寻的足迹。虞舜是出生于河东、成长于河东、建功立业于河东、安息于河东的一代帝王。

德圣孝祖,虞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源

德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虞舜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在舜帝陵景区,“德圣”“孝祖”四个大字矗立正门两侧。景区管理局局长孙永红向记者详解其意。他说,虞舜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和根脉所在,其形成的德孝和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为什么称舜帝为德圣?“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的德,主要体现在修身、持家和理政上。首先是以德为人。舜修身以德,踏实做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用完美和高尚的人格来熏陶人、感召人。“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只要是舜居住的地方,便兴起礼让之风。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次是以德理政。舜帝摄政后,选贤任能,天下为公;仁爱之心、感化百姓;推行五教,广开言路,最后“勤民野死”,其治国方略是以德治国,其“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精神感天动地。

何为“孝祖”?舜继位后,将人生终始之礼总结归纳为“五常之教”,又名“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全国建立起了一种礼仪制度和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以及治理国家的制度,从而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舜开创了中国悌孝文化的先河。虞舜时期子于父为孝,推而广之,臣于君为忠,由齐家到治国,以孝为基础,演绎出以“忠”为核心的中国政治伦理,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汉晋以前,我国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舜是第一孝。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天动地,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孝顺”一词就有“效仿舜帝”的寓意。

舜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德圣”“孝祖”。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刘国忠认为,从已出土的大量的经文资料,包括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简等有关舜的史料来看,舜能继位,靠的是德行。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说,德政的本质体现在当代,就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依然把公平、正义作为第一追求。传承弘扬舜帝德孝文化,就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本特点。

德孝文化 实现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

文化,乃历史之血脉、民族之魂魄。历史因文化而常青,民族以文化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德孝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虞舜文化研究会专家叶雨青告诉记者,虞舜时代是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源头和范本。我们要从舜帝“宽厚”“律己”“修德”“至孝”等思想和精神中,找到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崇德尚义,孝风纯厚,连续多年来,运城市盐湖区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以德政孝行为载体,实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德孝文化根植于河东大地。

从2010年开始,运城市和盐湖区联合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连续举办了7届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舜帝德孝文化节。他们把德政和孝行牢牢镶嵌在干部和群众心中。全区每年搭台举办“夸媳妇”大会,从婆媳和睦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引导全区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建起了德孝讲堂182个,定期邀请专家和德孝典型登台讲课;建起了155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安顿近5000名孤寡老人的一日三餐;还对党员干部发行“德孝储值卡”,记录他们在单位、家庭和社会的德孝表现,并作为干部考核任用依据……

盐湖区德孝文化的成功实践受到全国的关注。去年6月,中宣部、全国妇联在盐湖区召开全国“弘扬德孝文化、践行核心价值”现场交流会。盐湖区德孝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计划。

2015年5月,盐湖区被中国伦理学会授予“中国德孝文化之乡”称号。中国先秦史学会在舜帝陵设立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舜帝陵被确定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基地”、全国“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

如今,舜帝德孝文化主题公园、垣曲历山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全国游客和市民沐浴先贤遗风、涵育德孝文化、践行核心价值的旅游胜地。今年前4个月,以“古中国·新运城”为主题的旅游异常火爆。

舜帝已远去,但其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赓续传承。(记者李宁波报通讯员杨明有)